野毒感染的生長豬接種藍耳病減毒活疫苗對排毒的影響。Daniel C.L. Linhares, Jean Paul Cano, Thomas Wetzell, Joel Nerem, Montserrat Torremorell, Scott A. Dee. Vaccine 30 (2012) 407– 413
實驗內容
降低豬場感染(或者再感染)藍耳病風險的常用方法是降低環境中的病毒存在。本實驗旨在確定用藍耳病減毒活疫苗是否可減少該病毒向環境中的排毒量,從而為豬場提供更好的區域性控制該病的程序。
實驗內容
實驗選取2014頭3周大的未攜帶藍耳病病毒的仔豬。仔豬被飼養與于2個獨立的(單獨的空氣循環)育肥豬舍(每棟豬舍大約1000頭仔豬)。8周齡時,每棟豬舍約10%的豬接種藍耳病病毒(2-3頭豬/飼喂欄)。接種后第8和36天,一棟豬舍的全部豬接種2毫升藍耳病減毒活疫苗(攻毒-免疫組),另一棟豬舍的豬注射2毫升鹽水。
在接種后第0,8,36,70,96和118天,從每棟豬舍采集血液和口腔液體樣本,通過PCR 和ELISA實驗檢測藍耳病RNA和抗體。
同時,在接種后第0到118天期間,每周采集6次空氣樣本,用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藍耳病病毒RNA。
實驗結果
攻毒-免疫組豬的藍耳病病毒排毒和口腔液體的藍耳病病毒陽性數量顯著低于未免疫組。
下圖描闡明了空氣樣本的定量聚合酶鏈反應結果。免疫組可檢測到藍耳病病毒RNA的總天數顯著降低的總天數(14天)。且空氣樣本檢測到藍耳病病毒RNA陽性的時間較短(25天)
該文獻的啟示
該實驗首次證明,使用藍耳病減毒活疫苗是減少口腔液體和空氣中藍耳病病毒(由藍耳病病毒感染的豬產生)載量的有效方法。
此結果證明用藍耳病減毒活疫苗免疫感染豬群可提高藍耳病區域性控制的成功率。
Enric Marco 的觀點
當談到藍耳病是時,很多慣例對我們毫無用處。例如,當談到生物安全時,采取的措施可起到比較好的或比較差的作用,取決于豬場附近流行哪種的野毒毒株,據我們所知,并非所有的毒株都有相同的通過空氣傳播的能力。當提到疫苗時,她們的其作用效果并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疫苗接種可能一定程度的減少排毒,或者在一些案例中,縮短疾病爆發期,或者減輕疾病臨床癥狀的嚴重性,在接種的動物,疫苗并不能保證顯著降低臨床癥狀,這與其他疫苗相似,如針對偽狂犬和圓環病毒2型的疫苗。這種特異性使如何預防藍耳病很難有一套統一的程序。
如前所述,我們知道為了恢復豬場的常態,我們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相似的,我們知道,在養殖密度高的地區,若想降低感染的風險,必須使用聯合的措施。可采取的聯合措施有(但不局限于這幾種):集中的信息管理(爆發報告,病毒測序以追蹤疾病爆發),有關動物轉群的措施(限制后備母豬或者育肥仔豬的來源),改善進生物安全措施和監控和及實施常規用藥程序計劃。在這些區域實施常規用藥程序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是在之前對抗其他疾病的經驗基礎上總結出這些措施,如偽狂犬病。實驗室證明疫苗免疫后感染偽狂犬病,可大大降低病毒排毒。對一些疫苗來說,這個降低量可達103-106。在特定的藍耳病疫苗免疫案例中,感染動物的病毒血癥也有所降低,但降低程度不大,甚至達不到101,而且在大多數病例中,僅可減少病毒血癥期間的病毒量。因此,評估此措施在區域性控制該病的真正作用非常困難。因母豬免疫已在豬場普遍實施,采用此措施的額外成本很低。本研究提到一個有趣的事實:盡管病毒血癥期不受影響(至少再次實驗中),但空氣傳播的可能性在疫苗免疫豬群中有所降低,這可在聯合措施中起到輔助作用。本文提供了一種控制方法,其不同于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經實施的措施。本文證明,只要對整個豬群(如母豬和育成豬)免疫接種,本文提到的措施可起到很好的作用。自然地,這些措施的成本較高(特別是對育肥豬進行2次免疫),因此研究低成本的方法有助于其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