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細頸囊尾蚴病是由泡狀帶絳蟲的幼蟲,細頸囊尾蚴寄生于綿羊、山羊、牛等多種家畜的肝臟漿膜、肉膜及腸系膜所引起的一種絳蟲蚴病。細頸囊尾蚴主要引起家畜尤其是羔羊的生長發育受阻,體重減輕,當大量感染時家畜可因肝臟嚴重受損而導致死亡。其成蟲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獸的小腸內。本病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蟲體特點和生活史] 細頸囊尾蚴俗稱“水鈴鐺”,多懸垂于腹腔臟器上。蟲體呈囊泡狀,內含透明液體。囊體大小不一,最大可至小兒頭大。囊壁外層厚而堅韌,是由宿主動物結締組織形成的包膜。蟲體的囊壁薄而透明,肉眼觀察時,可見囊壁上有一個不透明的乳白色結節,為其頸部和內陷的頭節,如頭節已翻轉出來,亦見頭節與囊體之間有一個細長的頸部。
泡狀帶絳蟲,蟲體長75~500cm,鏈體由250~300個節片組成。頭節上具有4個吸盤,頂突上有小鉤數為30~40個,呈兩圈排列。蟲體前部的節片寬而短,后部的節片逐漸變長,到孕節則長大于寬。孕節子宮每側的分支數為10~16個,每個側支又有小分支。子宮內為蟲卵所充滿,蟲卵近似圓形,長36~39um,寬31~35um,內含六鉤蚴。成蟲泡狀帶絳蟲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獸的小腸內,發育成熟后孕節或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草場、飼料、飲水。當羊等中間宿主食入孕節或蟲卵后,在消化道內孵化出六鉤蚴,鉆入腸壁血管,隨血流到達肝臟,并由肝實質中逐漸移行到肝臟表面寄生,或進入腹腔內寄生于大網膜、腸系膜及腹腔的其他部位,甚至可進入胸腔寄生于肺臟。幼蟲生長發育3個月左右具有感染能力。終末宿主肉食獸如吞食了含有細頸囊尾蚴的臟器后,在小腸內經過52~78天發育為成蟲。
[診斷] 細頸囊尾蚴病生前診斷非常困難,診斷時須參照其癥狀表現,并在尸體剖檢時發現蟲體及相應病變才能確診。臨床癥狀通常成年羊表現不顯著,羔羊則表現明顯。當肝臟及腹膜在六鉤蚴的作用下發生炎癥時,可出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腹水增加,腹壁有壓痛,甚至發生死亡。經過上述急性發作后則轉為慢性病,一般表現為消瘦、衰弱和黃疸等癥狀。
剖檢變化:慢性病例可見肝臟漿膜、腸系膜、網膜上具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蟲體囊泡,嚴重時還可在肺和胸腔處發現蟲體。急性病時,可見急性肝炎及腹膜炎,肝臟腫大,表面有出血點,肝實質中有蟲體移行的蟲道,有時出現腹水并混有滲出血液,病變部有尚在移行發育中的幼蟲。
[防治] 目前尚無有效辦法。主要做好預防工作,如對含有細頸囊尾蚴的臟器進行無害化處理,未經煮熟前嚴禁喂犬;在該病的流行地區應及時進行驅蟲;注意捕殺野犬、狼、狐等肉食獸;做好羊飼料、飲水及圈舍的清潔衛生工作,防止被犬糞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