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捻轉血矛線蟲病是由毛圓科血矛屬的捻轉血矛線蟲寄生于綿羊、山羊和其他反芻動物的皺胃粘膜引起的以貧血、消化機能障礙和消瘦為主要特征的羊的最重要的線蟲病。該病在全國各地的養羊地區都有發生,尤其對羔羊危害嚴重。
[病原特點]蟲體呈毛發狀,淡紅色。頭端尖細,口囊小,內有一對矛狀背齒。雄蟲長15~19mm,一對等長的交合刺,其背側有一引器。交合傘側葉和肋長,背葉小,偏于左側;背肋呈倒“Y”或“人”形。雌蟲長27~30mm,白色生殖器官與因吸血而呈紅色的腸管互相纏繞,形成紅白相間的麻花狀外觀,故稱捻轉血矛線蟲,亦稱捻轉胃蟲。雌蟲生殖孔位蟲體后半部,有一個明顯的唇狀陰門蓋。蟲卵無色,橢圓形,66~82×39~46μm,殼薄,光滑。
[流行病學] 該蟲屬土源性線蟲,分布廣泛。其傳播主要是通過攝入環境中的第三期幼蟲而感染,常見于綿羊和山羊,牛、鹿也可感染,國外有人體感染的報道。成蟲壽命可達一年,每條雌蟲每天可產卵5000~10000枚蟲卵,卵在北方寒冷地區不能越冬。而第三期幼蟲抵抗力強,在一般草場可以存活3個月以上,也能休眠至1年來抵御不良環境。因此,一旦環境污染了該寄生蟲的蟲卵和幼蟲,放牧羊群很容易感染。該病在反芻獸養殖地區普遍存在,通常與其他毛圓線蟲混合感染,危害較大。春秋兩季牛、羊感染率和發病率均較高,羊對捻轉血矛線蟲存在自愈現象。
[臨床癥狀] 捻轉血矛線蟲對羔羊的危害更大,急性型的羔羊往往表現可視黏膜蒼白,短期內導致羔羊大批死亡。亞急性的病畜表現顯著貧血,消瘦,頜下和腹下水腫。急、慢性胃腸炎,持續性腹瀉,糞暗綠色,帶有大量粘液,有時帶血,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慢性病羊食欲減退,精神萎靡,被毛干燥,放牧中常常落于羊群后面,病羊漸進性消瘦,最后常因衰竭而死亡。
[病理變化]捻轉血矛線蟲主要寄生于皺胃,偶爾見于小腸。蟲體以強大的口囊吸附在胃、腸粘膜上,其口中的齒可刺破胃黏膜,吸取宿主大量血液,其分泌的抗凝血酶常在其飽血后仍流血不止。分泌的毒素可干擾造血功能,導致宿主的貧血。大量寄生可引起胃粘膜的廣泛損傷、炎癥、出血、廣泛潰瘍。通??梢娢改c粘膜發炎、充血、出血、腫脹,重者發生潰瘍、壞死。
[診斷方法] 結合臨床癥狀和當地羊捻轉血矛線蟲病流行情況,可建立初診印象。確診需要采集糞便進行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蟲卵,蟲卵和其他圓線蟲的相似度很高,需要鑒別要進行幼蟲培養,待發育到第三期幼蟲(長650~750μm,尾鞘長,口囊球狀,腸細胞數16個),鑒定后可確診。
[防治方法]
1、預防措施:根據當地流行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和飼料營養水平,在冬春季節補飼以提高羊只抵抗力。放牧羊只要避開低洼潮濕地帶,不在清晨傍晚放牧,以避開幼蟲活躍時間,減少感染機會。注意飼料、飲水的清潔衛生。
進行預防性驅蟲,在春秋各一次,北方可在春節前后驅蟲一次,可防止春季成蟲高潮的發生和羔羊的大批死亡。在流行地區經常檢測羊只的糞便寄生蟲流行情況,適時合理制定相應防治對策也很重要。
2、治療措施:
(1)丙硫苯咪唑(阿苯達唑):按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一次口服。
(2)左旋咪唑:按每千克體重6~8毫克一次口服或注射,奶山羊休藥期不得少于3天。
(3)伊維菌素:按每千克體重0.2毫克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