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碘缺乏癥又稱甲狀腺腫,是由于攝入碘量不足所致的一種地方性甲狀腺腫。新生羔羊頸部變粗或者有腫塊,頭頸皮膚水腫,四肢歪曲不能站立,多于出生后2~4小時內死亡。
【病因】
1. 原發性碘缺乏 主要是羊攝入碘不足。羊體內的碘來源于飼料和飲水,而飼料和飲水中碘與土壤密切相關。土壤缺碘地區主要分布于內陸高原、山區和半山區,尤其是降雨量大的沙土地帶。土壤含碘量低于0.2~0.25mg/Kg,可視為缺碘。羊飼料中碘的需要量為0.15mg/Kg,而普通牧草中含碘量0.006~0.5mg/Kg。許多地區飼料中如不補充碘,可產生碘缺乏癥。
2. 繼發性碘缺乏 有些飼料中含碘頡頏物質,可干擾碘的吸收和利用,如蕪菁、油菜、油菜籽餅、亞麻籽餅、扁豆、豌豆、黃豆粉等含頡頏碘的硫氰酸鹽、異硫氰酸鹽以及氰苷等。這些飼料如果長期喂量過大,可產生碘缺乏癥。
3. 長期飼喂含致甲狀腺腫的飼料。
4. 化學及藥物制劑的作用 用于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物硫脲、銣鹽等,以及攝取過多的鈣制劑,都會阻礙羊只對碘的吸收。
5. 其他因素: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不佳,羊只飲用或食用被污染的飲水或飼料后,均會發病。
【發病機理】
碘在羊體內主要通過合成四碘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素(T3)以合成蛋白質DNA、RNA、呼吸酶、氧化酶和氧化磷酸化酶來調節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的代謝,促進或影響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等功能。當各種原因引起碘缺乏時,甲狀腺上皮細胞內合成T3、T4酶的過程受到抑制,T3、T4進入血液障礙,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減少。當機體相應功能受到影響時,可反射性地使腦垂體前葉釋放多量促甲狀腺素(TSH),來加強碘離子進入甲狀腺,并促進甲狀腺上皮細胞增生、化生,濾泡擴大,最終導致甲狀腺腫
【臨床癥狀】
1. 成年綿羊只發生單純性甲狀腺腫,而其他癥狀不明顯。新生羔羊表現虛弱,不能吮乳,呼吸困難,很少能夠成活。
2. 病羔的甲狀腺比正常羔羊的大,因此頸部粗大,羊毛稀少,幾乎像小豬一樣。全身常表現水腫,特別是頸部甲狀腺附近的組織更為明顯。
3. 公羊性欲減退,精子品質低劣,精液量減少。
【剖檢結果】
甲狀腺明顯腫大,脫毛,黏液水腫。組織學變化是缺乏骨化中心骨成熟延緩。碘缺乏時的病羊甲狀腺中碘含量明顯減少。
【診斷要點】
臨床甲狀腺腫大易于診斷。無甲狀腺腫時,如果血液碘含量低于24μg /L,羊乳中碘低于80μg /L可診斷為碘缺乏。
【防治方法】
預防
在患甲狀腺腫的地區,應用碘化鉀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防止病的發生。一般給食鹽中加入0.01~0.03%的碘化鉀即有良好效果;碘化鉀的具體給量可以根據地區的缺碘情況來決定。
治療
一旦發現羊群中有甲狀腺腫病羊,立即用碘化鉀或碘化鈉治療,每羊每天5~10mg混于飼料中飼喂,或在飲水中每天加入5%碘酊或l0%復方碘液5~10滴,20天為1療程,停藥2~3個月,再飼喂20天,即可達到治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