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附紅細胞體病屬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發病羊主要以黃疽性貧血和發熱為特征,嚴重時因衰竭而死亡。給我國部分地區羊業發展造成一定損失。
一、病原及流行特點
對于附紅細胞體歸哪個屬有一個認識過程:20世紀90年代末認為是原蟲,后來認為應歸屬立克次氏體屬,也有人認為是嗜紅細胞型的支原體。這種微生物呈多形態,有球形、桿形、環形、三角形及啞鈴形,長度為1~2nm。用姬姆薩染色呈藍色到粉紅色;革蘭氏染色陰性,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和血漿中。
綿羊多發附紅細胞體病,而且會傳給山羊,但不會傳給其他動物。本病在羊群多呈隱性感染,在營養不良、微量元素缺乏、蠕蟲病、應激和虛弱的羊群中易發。接觸性、血源性、垂直性傳播是主渠道,附紅細胞體一旦侵人外周血液便會迅速增殖,破壞紅細胞,引發貧血和黃疸。因本病還可通過昆蟲叮咬而傳播,所以炎熱季節多發。病原對低溫抵抗力強。羔羊死亡率較高。
二、臨床癥狀
病羊在感染附紅細胞體1~3周后發病,初期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飲食和飲水不停,但形體消瘦、虛弱、貧血、病羔生長不良,可視黏膜蒼白、黃染(因紅細胞破壞崩解釋放出膽綠素,經氧化膽綠素變為膽紅素,膽紅素為黃色,隨血液流遍全身至黃染),有的下頜水腫,有的出現腹瀉,典型的出現血紅蛋白尿。最后衰竭而死。懷孕羊常出現流產。
三、診斷要點
(1)臨床特征高熱、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
(2)血液檢查鏡檢有許多附紅細胞體存在。
四、防治措施
1)定期應用高效驅蟲藥物。
2)本病目前尚無疫苗免疫,藥物治療需采用綜合措施。
3)大群用藥常用中藥拌料預防和治療;對發病羊在應用中藥的同時,可選擇土霉素、多西環素、磺胺類、三氮瞇、咪唑苯脈等其中兩種配合肌內注射,連用3~4次;可應用牲血素類藥物。
